鼠类防治服务

【标准运用】国标《病媒生物综合管理技术规范 环境治理 鼠类》专家解读

发表日期 :24-04-11 栏目 : 鼠类防治服务浏览次数 : 61


1.jpg


在人类与鼠的长期斗争中, 鼠防工作者逐渐认识到食物、水、隐藏及栖息场所等是决定害鼠种群繁衍的重要条件, 通过环境处理、环境改造、建设防鼠设施等措施, 破坏或消除害鼠适宜的生存环境, 可以达到控制害鼠种群数量的目的, 也成为可持续性控制鼠害的根本措施[1-2]。然而, 如何进行环境治理, 应达到什么程度, 国内外还没有该方面的标准, 以致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一般专业人员与资深专业人员间对鼠类环境治理的理解不尽相同, 治理所获得的效果也相差甚远。为了提供统一规范的鼠类环境治理标准, 2015年6月2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病媒生物综合管理技术规范环境治理鼠类》(GB/T 31712—2015)的国家标准, 并于2016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本文对标准中的范围、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等进行了分析解读, 以帮助专业人员更好地理解标准内容, 确保操作实施过程标准化。


1 范围

家栖鼠是害鼠中的一大类, 生存在人居环境中, 与人类共享食源和水源, 是鼠疫、流行性出血热等多种疾病的储存宿主和传播媒介[3], 给人们的财产安全和生命健康造成极大威胁。因此, 标准涉及的鼠类仅针对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家栖鼠, 如褐家鼠 (Rattus norvegicus) 、黄胸鼠 (Rattus flavipectus) 和小家鼠 (Mus musculus) , 而并没有包括种类更多的野栖鼠。

2 术语和定义

该部分包括环境改造、环境处理和防鼠设施三个术语, 其解释主要参考了WHO于1983年出版的第688号技术报告《病媒生物综合防制》、全国爱卫会《灭鼠、蚊、蝇、蟑螂标准》等国内外的一些标准和规范性文件。

环境改造是为了防止、消除或减少鼠类的孳生地而对土地、水体或植被进行的, 对人类环境条件无不良影响的各种实质性和永久性改变。从定义上来看, 环境改造是一种长期的、永久的对环境的治理, 是城镇卫生基础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防鼠灭鼠的根本措施, 其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地面硬化、封堵孔缝、排水系统的建设与改造等。

环境处理是为了防止鼠类栖息和繁殖, 造成暂时不利于其孳生的条件和侵入的各种有计划的定期处理。从定义上来看, 环境处理是一种临时措施, 但又具有统一规划和实施步骤, 通过恶化鼠类生存条件降低容鼠限量, 主要包括卫生清洁、废弃物的收集与处理、杜绝鼠类的食物来源等。

防鼠设施是能够阻挡鼠类进入室内或相关场所的装置, 主要包括在下水道口、地漏、污水井、雨水井、门、窗、通气孔等设置的各类防鼠网和挡鼠板等。

3 技术要求

3.1 环境改造

3.1.1 建筑物 害鼠除了随搬运物品被动入室外, 还可以从不坚实的房屋外墙角和边缘挖土掘洞钻入室内或乱石堆砌的墙基缝隙掘洞窜入。褐家鼠属于善于打洞的害鼠, 只要遇到泥土它即掘土打洞营巢, 且多沿墙基打洞筑巢, 巢穴的深度很少超过50 cm, 且墙基1 m内有杂草时更利于其隐蔽打洞做巢[4-5]。因此, 建筑物的地基、墙基、墙壁和地面等均应做好防鼠设施, 严防鼠类入室。在本标准中就规定了建筑物室内地面应硬化、无裂缝;屋基深度宜>60 cm, 若深度不足时, 在建筑物四周宜外加厚度≥10 cm的“L”形或直的水泥防护板;外墙面贴瓷砖或水泥抹面, 不达标的外墙应抹水泥墙围, 且墙围与水泥地面紧密相连;建筑物外墙周围地面应水泥硬化或在裸露的土壤表面沿墙基布放碎石子进行硬化。

房屋周围的电线、电话线、树木等有利于鼠类攀爬的物体, 也有可能被害鼠当作进入室内的跳板, 先利用这些跳板登上屋顶, 而后再进入室内。褐家鼠可平地跳远1.2 m, 绿化中如选择树木不当会给鼠类提供良好食源、栖息及攀登入室的条件, 如杂草丛生的灌木可为鼠类提供栖身之处、高大树木或其枝杈离房屋距离过近时可能成为害鼠入室的桥梁[6-7]。因此, 标准中提到建筑物周围离墙1 m范围内应无杂草;绿化树木宜有间隔, 应定期修剪与地面接触的树枝, 绿化植物及枝条与建筑物间隔距离应≥1 m, 尽量避免给害鼠提供藏身之处和入室机会。

3.1.2 排水系统 城镇下水道气候稳定、有废弃的食物、天敌少, 对于害鼠而言是一个理想的生活场所, 尤其是餐馆、酒店、食品加工厂、居民区附近的下水道鼠患更为严重, 是城镇鼠患的主要来源之一。褐家鼠是生活在下水道的主要害鼠, 常常通过污水管、雨水排放管道、破碎的管道进入地面建筑物内, 甚至还可以顺管道攀登而上, 从没有加盖的地漏或厕所马桶中进入室内[8]。根据害鼠的生态习性, 本标准中对排水系统作了相应的规定, 如下水道管壁应完整、管间接缝严密;新修的下水道及整修的下水道与市建下水干道连接工程宜在1 d内完成, 以减少其入侵的机会, 且新建筑物排水管道宜在工程完工时再与下水道系统连接;雨水管道在地面工程未竣工前, 不应与下水系统接通, 这样可有效防止流浪鼠或探索新领地的害鼠侵入或做窝。害鼠在下水道中筑巢, 需要选择较干燥的地方, 如下水道检查口、盲端、废弃支道常常是鼠类筑巢繁殖后代的场所, 因此标准中还提到应将废弃下水道支道、盲端填平。

3.1.3 孳生地 人居环境中的厕所、垃圾收集点、垃圾转运站、码头等地均为鼠类重要孳生地, 为害鼠提供食源和藏身之处。因城镇公厕、农户公厕、垃圾转运站、城市环境卫生设施等均有相应的国家标准可依, 故在本标准中对此类环境的规划设计要求与各自相应的标准保持一致, 即城镇公厕规划设计与GB/T17217—1998《城市公共厕所卫生标准》、GB 50337—2003《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CJJ 14—87《城市公共厕所规划和设计标准》、CJJ 27—2005《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相协调;农村户厕与GB 19397—2003《农村户厕卫生标准》相协调;垃圾转运站和垃圾、码头设计与GB 50337—2003《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CJJ 27—2005《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47—91《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相协调。

3.2 环境处理

3.2.1 杂物 害鼠往往在室内外的隐蔽、阴暗、杂乱之处做窝, 因此标准中规定了清理室内外的环境杂物, 如废弃的旧器具、纸箱、木箱、衣物等应及时清理, 对于不能清除的杂物应堆放整齐, 适当垫高橱柜、箱、桌, 使其离开地面有一定的高度, 同时离墙保持一定距离, 并经常翻动, 以便于及时发现鼠洞、鼠窝, 不让鼠类有隐匿藏身之地。

3.2.2 食物来源 食物是所有动物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基本生活条件之一, 设法减少或根本中断鼠类的食物供应来源, 即可以控制其生长、发育和繁殖。鼠类的食物来源不仅包括人吃的各种食物, 也包括各种动物饲料、垃圾和粪便等, 控制鼠粮不仅仅局限于收藏好粮食和食品, 而且也包括管理好饲料、垃圾和粪便。因此, 在本标准中规定了食物和饲料应存放在防鼠建筑内, 若在无防鼠设施的建筑内存储食物和饲料时, 应存放在有防鼠功能的容器内, 如缸、铁制容器、水泥容器等, 食物残屑、饲后余料要清理干净, 保持地面和桌面整洁。此外, 垃圾桶的数量和布局要满足需求, 与垃圾的产生量相匹配, 且垃圾要达到日产日清, 储存容器不渗不漏, 收集和运输要密闭;推广卫生厕所, 近期厕所改造有难度的地方粪坑要严密加盖, 清除及时, 粪便实行无害化处理, 尽可能杜绝可为鼠类提供食物的一切来源。

3.3 防鼠设施 在鼠重点危害场所修建并完善防鼠设施对控制室内鼠密度回升至关重要, 常见的防鼠设施有防鼠栅栏、防鼠网、挡鼠板等。标准中规定的具体参数指标主要依据全国爱卫会《灭鼠、蚊、蝇、蟑螂标准》 (全爱卫发[1997]第5号) 及《灭鼠、蚊、蝇、蟑螂考核鉴定办法的通知》 (全爱卫发[1997]第28号) 和全国爱卫办编印的《除四害指南》。

与外环境相通的孔、洞、缝等不能封闭时, 应用间隔<6 mm金属栏栅或边长<6 mm金属格网或直径<6 mm金属孔网封堵, 门与地面和门与门框间缝隙<6 mm是依据国内外文献报道的小家鼠可以通过6 mm×6 mm孔洞和6 mm的缝隙[9], 该参数已应用多年, 实践证明科学可行, 行之有效。22条笔记防鼠设施的参数要求是食品库房挡鼠板高度应>600 mm或厨房及库房等通向外环境的木质门和门框的下部镶金属板高度应>300 mm是依据褐家鼠和黄胸鼠能垂直跳过600 mm、小家鼠能跳过300 mm[10];褐家鼠和黄胸鼠立身能啃食20~25 cm高的门与门框, 群体中大的个体立身可达300 mm[11-12]。

下水道防鼠金属栅条间隔或栏栅孔直径在一些文献中采用<13 mm×13 mm, 而在《灭鼠概论》和《有害生物治理》中生态灭鼠章节均指出褐家鼠能通过12.5 mm×12.5 mm网孔, 可见13 mm×13 mm的网孔过大。本标准在制订过程中采用了12.5 mm孔径或间隔12.5 mm的栏栅对捕获的褐家鼠亚成体进行饲养时发现有逃逸现象, 中国农业大学施大钊教授也实验证实此情况之后将鼠笼孔径改为10 mm, 未再出现亚成体逃逸。因此本标准从科学、严谨、准确、溯源、合理的角度将防鼠金属栅条间隔或栏栅孔直径制定为<10 mm。

4 附录资料性

附录A“屋基的防鼠墙和屋基L形水泥防护板”及资料性附录B“门及门框的镶包方式”是标准内容的表现形式, 是有助于标准的理解和使用的附加要素, 其要求指标的确定依据《灭鼠概论》《有害生物治理》《病媒生物防制使用指南》《除四害指南》《灭鼠、蚊、蝇、蟑螂标准》《灭鼠、蚊、蝇、蟑螂考核鉴定办法的通知》等专著、标准及相关国内外文献的描述。

作者:辛正,王东,王永明,刘慧媛,张晓.GB/T 31712—2015《病媒生物综合管理技术规范 环境治理 鼠类》解读[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9,10(09):17-19.

【鸣谢】《中国卫生标准管理》杂志,本文主要用于分享GB/T 31712—2015《病媒生物综合管理技术规范  环境治理  鼠类》内容,仅用于学习。

【鸣谢】“虫虫科学咖啡馆”

参考文献

[1]张晓,王东,王永明,等.家鼠防制中的环境治理措施中国媒个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6,27 (4):413-415.

[2]王伟.城镇家栖鼠可持续性控制U].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3,19(3) :250-254.

[3]郑剑宁,王燕,裘炯良,鼠传疾病与鼠类宿主研究概况.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7,18(5) :427-429

[4]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除四害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71.

[5]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病媒生物防制使用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04-205.

[6]汪诚信,潘祖安灭鼠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169-170.

[7]汪诚信.有害生物治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68-269.

[8]马衍辉,辛正,刘守钦,病媒生物控制[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13-114.

[9]辛正,王永明,刘慧媛,等.家栖鼠的环境治理].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0,16(1) :5-7.

[10]赵岩,彭渤,舒恩俊.掌握家栖鼠类生活习性提高灭鼠效果.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4, 19 (5) :310-312.

[11]汪诚信.防鼠墙的建设U].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3,14 (3) :240.

[12]陆年宏.鼠重点危害场所防鼠设施修建方法探讨U.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3,14(4) :295.

来源丨中国卫生有害生物防制协会【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公益宣传,无任何商业用途。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在使用信息时侵犯了您的利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删除。】

联系邮箱:wuqiu21@126.com

相关内容推荐